9月21日,中國水泥協會在云南省安寧市組織召開了“保山昆鋼嘉華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產能置換方案聽證會”。聽證會就建設項目的跨省產能置換方案進行了聽證內容陳述、提問質詢、解釋答辯,最終獲得聽證專家和代表認可通過。自此水泥行業跨省產能置換,首次完成聽證程序,為落實《關于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工信廳聯原〔2018〕57號)文件形成了范例。近日,中國水泥協會專訪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對水泥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本報今日特此刊出,希望對水泥從業者理解政策、合法經營有所助益。
今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工信廳聯原〔2018〕57號),要求“對跨省開展產能置換的,公示前應由項目建設地省級主管部門委托全國性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召開聽證會。”9月,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委托中國水泥協會對保山昆鋼嘉華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產能置換方案組織召開聽證會。近日,就落實兩部委辦公廳文件精神和全國首例行業協會組織聽證會情況,中國水泥協會數字水泥網對孔祥忠常務副會長進行了專訪。
問:請您談一談對兩部委辦公廳聯合下發的57號文件的看法,文件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答:我個人認為,目前的中國市場經濟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無論是國企、民企、外企在中國辦企業,理解和吃透產業政策很重要,離開政策談市場不現實。
57號文件重申的是“嚴肅產能置換和嚴禁新增產能”政策問題。一是要求“切實做好禁止新增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工作”,把嚴禁新增產能提升到“對轉化發展動能、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的認識高度。二是嚴肅產能置換政策的執行,強化產能置換方案的監管。
問:工信部也曾發布過有關產能置換政策,57號文件相對于以往的產業政策有哪些新的亮點?
答:57號文件的文頭將“嚴肅產能置換”放在了“嚴禁新增產能”之前,說明政府對產能置換政策的執行要收緊和加強監管,其新亮點在于“對跨省開展產能置換的,公示前應由項目建設地省級主管部門委托全國性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召開聽證會”。
以往對產能置換的建設項目只是采取政府部門在網上公示來接受社會監督的方式,57號文件之后,對跨省產能置換項目要“堅決依法依規從嚴審核項目產能置換方案,防止弄虛作假,消除新增產能隱患”,要增加第三方的聽證監督。創新提出引入社會組織對政府部門對跨省產能置換政策執行中的監督,體現了政府部門在項目核準中逐步推進決策機制的法治化、民主化的進程,這是一種法制建設的進步。實施行業聽證會制度也是政府落實“放、管、服”改革的創新舉措。針對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加大社會監督,遏制新增產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整體利益。同時,對失信建設項目也是一種打擊,企業要為自己的失信后果買單,政府主管部門要為失職、瀆職承擔追究責任。
問:請您談談行業協會組織聽證會的意義,相對于其他社會組織有哪些優勢?
答:聽證是行政機關在作決定前,聽取相關機構和相關人員表達意見、提供證據、接納證據的程序所構成的一種法律制度。聽證作為公民參與行政的重要制度已成為當今世界法治國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內容。
接受政府部門的委托,組織行業聽證,是中國水泥協會一項新的職責,是行業協會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行業的新任務。組織好聽證的前提是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客觀”,要正確理解和執行產業政策,既要嚴肅產能置換方案,又要達到“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的目的。由于水泥產業政策的歷史變化,分析處理具體建設項目時,情況是復雜的,對聽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協會有責任向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可供決策的合理建議。
行業協會組織的相對獨立性、專業性對項目聽證是一種優勢,中國水泥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專家、省級協會組織、市場主導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為嚴禁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嚴肅產能置換方案,推動企業誠信建設,促進行業結構調整服務。
行業聽證是協會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做好水泥建設項目監督,為政府部門提供專業決策依據,也增加了協會承擔的責任和風險,讓行業協會站到了遏制新增產能的前臺。總之,行業協會聽證制度的建立是產能置換政策的進步,相信很快其它執行產能置換政策的過剩行業也會引用。
問:近期中國水泥協會在云南組織召開了首例水泥產能置換聽證會,請您介紹一下此次聽證會的情況。
答:按照57號文件精神和要求,參照有關法規文件,中國水泥協會起草發布了《中國水泥協會行業聽證程序實施暫行辦法》,使得協會組織行業聽證會的程序合法合規。2018年9月7日,中國水泥協會收到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擬委托中國水泥協會組織召開聽證會的函》(云工信函〔2018〕78號),中國水泥協會于9月9日復函同意接受委托(《關于接受委托組織召開聽證會的復函》(中水協字〔2018〕67號)。9月21日,我會在云南省安寧市組織召開了“保山昆鋼嘉華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產能置換方案聽證會”。聽證專家和代表涉及水泥專家、協會組織、各級政府部門、政協代表、法務代表、利害人代表、社會普通公眾代表,還有新聞媒體。聽證會就建設項目的跨省產能置換方案進行了聽證內容陳述、提問質詢、解釋答辯,聽證專家和代表還分別填寫了《聽證意見表》,聽證會筆錄和《聽證意見表》是在紀委和監察員的監督下完成統計評分的。聽證會上,專家對項目的歷史遺留問題有不同見解,但對跨省產能置換方案給予認可通過。
可以說,保山項目的聽證會是在協會與政府委托部門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認真執行57號文件授權的“對跨省產能置換方案聽證”的范圍之內,按照《中國水泥協會行業聽證程序實施暫行辦法》進行的。
問:對于聽證項目涉及的產能規模問題協會是如何界定的?
答:我們建議:1.以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水泥行業部分項目處理意見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16〕118號)文件為依據,對文件認定的在建項目應盡快逐一提出處理意見和解決方案。對于118號文件認定的在建項目中,實際沒有動工或動工投資不足項目總投資25%的項目,應該勸其停建,避免造成更大的投資風險;對于已達到或基本達到投產運行的項目,在完成產能減量置換手續后盡早核準運行。
2.以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文件發布之日為界限,41號文件發布之前已獲得核準批復的建設項目,其產能依據項目備案或核準文件上的產能確定;41號文件發布之后核準批復的建設項目,執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鋼鐵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7〕337號)文件中“水泥熟料換算表”確定建設項目實際產能。
問:您對行業普遍關心的“批小上大”項目問題如何看待?
答:我個人認為“批小上大”是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的聯手作為,造成行業產能數據失真,行業內對“批小上大”項目深惡痛絕,它加大了產能嚴重過剩的程度,同時還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批小上大”應該分兩類,國發〔2013〕41號之前有一大批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是按照4000噸項目核準的,當時是為了規避環評的國評程序。國發〔2013〕41號之后,項目“批小上大”就不是要規避環評程序了,而是企業領導人誠信出了問題。
另外,對“批小上大”也要有個技術界定:一是范圍在國發〔2013〕41號文件之后核準建設的項目;二是實際產能比核準產能高出多少為限?我認為不應該超過核準產能15%為限為宜。
問:據了解,水泥產能置換項目還有很多,協會今后如何做好聽證工作?
答:首先在聽證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行業聽證制度,這是一項開創性工作,需要經驗積累,保證不出大錯。其次在會前要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做好溝通,產能置換方案有缺陷的項目要求其進一步完善,盡可能不要進行聽證,以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我想呼吁部分企業領導人,正視“批小上大”給企業誠信帶來的行業信譽風險,自己當鴕鳥把頭埋在沙堆里,周圍站著一群人在指點,這樣不好。企業競爭力靠創新,“批小上大”不是創新。同時我也想勸說部分企業領導人,對政府已認定的在建項目有個理性的認識,以“妥善處置,降低投資風險”為原則,減少相互斗氣和指責,和為貴,和氣生財。
最后我要強調,現階段任何新增產能的水泥建設項目,只有投資風險,不可能有預期回報,因為水泥行業已進入一個去產能、市場整合的發展階段,未來市場需求逐步下滑已是大勢所趨。既使能把自己的企業做成一株碩大的牡丹花,但也勝不過市場整合后的一片秋菊抗嚴寒。
(責任編輯:朱秋冉)